愚人节前两天,央行、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一套房贷新政,降低了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的比例。紧接着,4月9日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又宣布调高全市的公积金购房贷款额度。
这一增一减两个新政的颁布直白点说就是挽救低迷的房市,让大家—主要是年轻人—更有可能买房。政策看上去是挺温暖的,可是实际房价并没有降,所以楼市遇冷喊了好几年五道口也依然是宇宙的中心嘛。反正在眼下的北京或者上海,就算是小房子,总价基本也得200万元起步,这意味着40万元的首付,以及每个月不低于5000元的按揭,所以买得起的人依然买得起,买不起的人挨到零首付可能才会有戏,这还没算上新政之后房价要涨的风险成本—所以直接受益者恐怕只有房产中介。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那真是存在感极强。政府一会儿要挤压楼市泡沫,一会儿又自己最先受不了要出手救市,翻手云覆手雨的,特别热闹。社会公知们也分了很多门派,认为“中国人买房是刚需”的是一种,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不动产和土地有偏爱,中国人的岳母普遍更爱房子,中国人更喜欢先成家后立业;持反对意见的则认为“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年轻人能做到在30岁左右就购买第一套住房”,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德国77%的年轻人家庭是租房族,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美国人,拥有房屋者仅占36.3%……年轻人应该有更多诗意和远方。
我们得说,这两种说法都对。把年轻的心都操在买房上真是有点儿错付青春,但这事儿在中国也情有可原,因为大家面临的是租房住可能更没有青春。比如随时可能被房东要求结束租赁关系和一年一涨的房租,条件稍好一点的房子可能得花去你8成的月收入,不然就住到河北或是江苏去,并且全程还要跟中介各种斗智斗勇,更休谈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了……就算年纪轻的时候可以吃点苦,但也正因为反正都是吃苦,那就索性吃买房的苦吧,再说买房还算一种绝对不会赔的投资—好多刚需就是这么产生的吧?
就按上面的例子说,假如中国的租房环境能达到德国和美国的水平:能以合理、稳定的价格租个房子安稳地住上许多年,各种配套管理措施都成熟完善,谁还愿意那么苦哈哈地去做房奴?《老友记》里那样的房子,《生活大爆炸》里那样的房子,如果我们这里也能租到,谁还愿意去跟温州有钱人拼到底谁钱更多啦!
居住环境真的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能住得更好一点,这件事值得我们付出成本,而这成本绝对不光是花多少钱的问题。
《时代》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买房划算还是租房划算?》的文章,认为我们买房子的应该是为了家庭,而非出于金融的原因,有房让你感到稳定(不受到房东的摆布)和自由(你可以在你的地盘上做你想做的事)。而作者觉得,“‘买房是通向富裕的捷径’的说法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手段。”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比较值得参考的观点。
但目前对大多数人而言,买房还是一件成本太过高昂的事情,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还能有什么性价比更高一点的解决方案吧。如果能像大伙在总结《武林外传》和《爱情公寓》时说的那样,“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那一切就太美好啦。
另外,按照国内目前的楼市存量和人口增量,一个合理的推测是,等到10后这一代年轻人考虑住房问题时,卖房和租房肯定都已经是买方市场啦,届时一辈子租房住简直是新时尚——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啊!
看看别的年轻人是怎么住的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01在车轱辘上安家
很早之前,在《拜见岳父大人2》这样的美国电影里我们就见识过这种安在车轱辘上的家啦。《拜见岳父大人2》里还像植入广告一样,为岳父大人罗伯特的房车安排了一点剧情,房车里有床、马桶、厨房、水槽,还有说走就走。也有人嫌买房车太贵,所以试着自己搭。据说现在美国有公司专门出售可拼装的小屋,买回去之后能够像搭宜家家具一样自己搭间小房子出来,还能拖着到处跑。甚至还有一个小屋联盟。前阵子美国一对30岁的小夫妻辞职之后就自己搭了一间小房子,拴在车子后面开始周游美国。累了就睡觉、起床就旅行的生活虽然挺好,不过在中国的话,找停车位可能是个麻烦。
02和朋友合买一栋房子当民宿的房东
伦敦、纽约、诺曼底等一些国外的城市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将一些集装箱改造成住宅,然后出租给青年。别小看集装箱,也别一提到它就联想到建筑工地的工棚,好好弄一下住起来还挺舒服的。集装箱内部说白了就是一个体积巨大的长条形空间,所以改造成住宅时可以当成装修普通房子一样尽情地在里边铺地板、装卫浴、架电路,把两个集装箱上下摞在一起打通还能做个小复式。荷兰和法国的一些大学已经直接拿集装箱社区当学生宿舍用了,据说它们还把这当成了环保的公益项目。
04和空巢老人搭个伙
现在还有一种新的居住模式是没有房子的年轻人可以和空巢老人住在一起搭伙做个伴。形而上一点儿来说,也有点儿共享经济的味道。老人把家里的空房间提供给年轻人住,然后年轻人呢,平时在家里做做家务,照顾一下老年人的日常起居作为回报。
不过为了老人的幸福,这种居住模式建议还是不要太商业化,一切靠缘分为宜。最好呢,是相熟的人介绍,彼此知根知底也比较放心。当然,接受这种模式的前提还得是租客有爱心、愿意照顾老人,并且有时间和精力陪伴自己的房东。
一些房子是专门为年轻人服务的
比起受房东的气,这种居住方式可能更自由。
01租间青年公寓
青年公寓可以简单理解成青年旅舍或是快捷酒店的升级版,具体来说就是它们会拿下整栋楼、几个楼层或是单间的房间,然后对房间进行统一装修,配备统一的服务,接着再整租或者合租给房客。大概是因为这类公寓都处在创业期,所以目前的产品都不是很贵,另外质量和装修有一定标准和保障,还像学生宿舍一样配有管理员。
总体来讲,虽然租的是民宅,租房的过程更类似于预订酒店的房间,所以感觉更像是买一件产品和服务,省去了一些和中介、房东周旋的麻烦。据说我刊的某90后小帅哥就是和朋友在网上抢了一间这样的公寓来解决住房问题哒。
02升级版的青年社区
青年社区和青年公寓的运作体系差不多,也是统一收来旧楼,重新装修一番再出租。一定要谈哪儿不一样,大概就是情怀了。什么在创意园区里搞一些Loft的房子啊,进门还得先破解小机关啊,或是从没人的房间里挪一点空间出来拼一个客厅,布置些桌球台、健身房、小酒吧、电影投影设备让房客们多在楼下搞聚会—连雷军都说这是新的赚钱风口。
这种社区还带有年轻人的一点小骄傲,会做出一些45岁以上的不租,带孩子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这种带点儿偏见的小规定。住之前可能还得先三省吾身一番。
03政府也有一些居住项目
说到政府的保障性项目比较主要的就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两种了。这个大房东的好处是70年产权到期前不太会让你搬,房价也不贵,所以比较适合大龄青年解决婚房问题。当然这类房子的申请要求也比较严格,比如一定要有当地户口,收入和家里人均住房面积也得在一定数值以内。在有户口的前提下,后面两条标准有些严格,但也不是太严苛,毕竟搞了这么多年经济建设,大伙都穷巴巴的也说不过去嘛。认真研究一下政策,或许你就通透了。
另外,虽然不是特别多,政府也在一些CBD搭建了人才公寓,比如上海的陆家嘴就有一批。当时刚出来的时候,陆家嘴的这批公寓只要在陆家嘴上班、月薪4000元以上就可以申请,25平方米的房间带所有电器直接入住一个月只要1500元。除了对人才要求不高、性价比却很高,人才公寓的另一个好处能带你感受一种日式的租房体验—躺在床上就能望到洗衣机和灶台。
我们的建议
01多找一些好朋友,租下一整套
一方面,和几个朋友一起把一整套大房子拿下,和房东谈判时筹码也更大一些。另一方面,大伙一起做饭、看电影、研究新玩意儿,有困难时还能互相搭把手的生活可不就是“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的状态了嘛。
02多看看关于房地产的创业资讯
现在各类新型租房模式的创业项目也不少,不妨多关注一些相关的创业报道,找一些合自己口味的新模式试试看。尝鲜可能给你带来的好处包括创业者一鼓作气的服务热情,以及前期更为优惠的价格。
03尝试租简装房自己布置
在总价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住5000元的精装房,或许租间房价3000元的“清水”房再花2000元自己捯饬一下会更幸福。毕竟有些房子虽然所谓装修豪华你并不一定喜欢,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审美布置的居所肯定更舒服呀。
04真的不要太早当房奴
如果你刚毕业就买房,很有可能意味着在工资还不及每个月还贷额高的岁月里,你要过着极少下馆子、舍不得逛街看电影、不敢出去旅游的生活。不仅每次有跳槽的打算都得先掂量房贷,甚至于为了还房贷,你一天都没住过就得把这房子租出去。这样算下来,有了房好像也带不来幸福感呀。
05心态乐观地看待住得远这件事儿
嗯……市区里的房买不起咱就只能往远了买了。虽然每天上下班和一车人挤在车厢里,看着对面空落落的地铁和站台有些郁闷,但从积极点儿的角度去想,住得远也有不少好处嘛。首先,早睡早起身体好,郊区的空气也比较新鲜,而且现在地产商开发郊区力度挺大的,搞不好你住的那地儿再过几年一出门就有6家电影院,办张会员卡25元就能看场电影,衣食住行该有的连锁品牌都有,周末和节假日还不用排长队,多好。
06挑个不住在本市的房东
有个不住在本市的房东好处可不少啊,不管他是在外地还是在外国,首先肯定不会动不动跑到你家做突击检查—租房子的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崩溃。另外,这些房东也比较不折腾,不会隔三差五就想着换房客。
07实在有钱,那就想买哪儿买哪儿吧。
焦点包头,是为生活在包头的您精心打造的包头生活服务类移动媒体,每天为您提供最实用的生活资讯,最有趣的劲爆段子,最可口的鹿城美食,订阅焦点包头,让您在家中即可随时掌握包头最新资讯。
评论列表